仁人家園故事
從沙士到新冠肺炎 — 17年的抗疫經驗
「我係啱啱有沙士嗰陣入行,當時好多僱主搵家務助理幫手做家居消毒。嗰陣時好多工開㗎,大家都注重清潔,好多生意。而家僱主都驚疫情,又或者自己做算啦,都停咗請家務助理。」 有17年本地家務助理經驗的阿歡經歷了香港近年最嚴重的兩次疫情 — 03年沙士和現在,2020年的新型冠狀肺炎。 對於頻頻有工作的沙士時期,相比現在零工作量的情況,阿歡很感嘆並強調這是她入行多年至今,真真正正第一次「失業」。 透過阿歡的分享,讓我們了解到她是一個很喜歡潔淨的人。 她以前做文職,但後來要照顧小朋友,毅然決定轉行成為一名家務助理,給自己更彈性的上班時間。...
向「劏房」家庭提供支援
七十幾歲的王生王太輪候公屋已經多年, 現時和另外六戶家庭一同居於衞生環境惡劣的劏房。 房間不但狹小,走廊更有老鼠蹤跡, 在疫情傳播期唯有更加小心家居清潔。 王生和王太是長期病患,疫情期間依然要定期到醫院覆診。 王太原本在街市做清潔工,但由於年紀漸大,雙腳勞損嚴重, 現在已經再沒有工作,二人只能靠綜援支撐日常生活。 口罩價錢比以前貴,還要一日換一個。 對於很多收入微薄的基層家庭,這段時間實在是不容易。...
活在沒有牆的世界
今年年初,我們透過合作社工轉介,前後兩次探訪了居住在屯門山景邨的黃先生。 探訪的過程令我們印象深刻,因為這讓我們在服務之前更加了解我們所服務的家庭。 首次探訪黃先生時,主要是了解他目前面對的居住問題,並視察可供維修師傅及義工施工的範圍。 黃先生現時居住的單位是一廳、一廁所、一廚房的公屋設計。 一入門口已經能看見牆身的油漆不斷剝落,掉下的灰會落在睡床及地板上。 廁所亦出現類似情況,天花變得陳舊斑駁,嚴重影響黃先生的起居。 家訪後,我們很快就定下了為黃先生進行家居維修的日子。...
「情歌王子」湯伯伯
位於何文田的愛民邨是香港第一代公屋,1974年開始入伙, 部分單位已經開始老化, 天花及牆身不斷剝落。 由2016年開始,我們與愛民長者鄰舍中心合作,組織義工小隊,為有需要的長者及低收入家庭提供支援。 2019年8月,我們為83歲的湯伯伯維修及翻新家居,讓他日日在家都能感到舒適安心。湯伯伯在愛民邨落成時,就與妻子居住至今。 他表示天花剝落的問題一直對生活造成不便, 食飯期間不時加料食灰, 但由於經濟問題, 加上身體不便,難以自行修理。 今次關愛家居計劃,義工用心投入工作,上午先為天花剷底,下午再重新髹油, 令天花...
煮飯如作戰 膠袋當頭盔
婆婆要用膠袋蓋着煮飯。 「一刮風,灰就掉下來,我要用膠袋蓋着。」 婆婆操着家鄉話大談「作戰工具」。 住在觀塘翠屏邨的陳克禮夫婦每日煮飯都高度戒備: 婆婆頭戴紅膠袋,身子彎得低低,躲在抽油煙機下炒菜; 陳伯伯則以煲蓋作護盾,在旁適時奉上食材。 緊張如此,皆因廚房天花剝落不斷,石灰會隨風飄揚,這種「加料」可謂防不勝防。能夠原汁原味把餸菜帶到飯桌,就是夫婦的勝利。 為令陳氏夫婦食得安心,仁人家園7月23日安排4名學生義工上門維修廚房和廁所損壞嚴重的天花。...
不望回報的關愛
87歲的韓婆婆扶著牆邊,緩緩地坐下在公共走廊, 卻不時探頭看看屋內的義工,露出腼腆的笑容。 「這麼多人來幫我,真是過意不去,真是過意不去。你們真的很偉大、辛苦你們!」 韓婆婆是一個中越混血兒, 20歲在內地出嫁並生下兒子,未幾,丈夫再娶。 韓婆婆於60年代來港,獨力撫養兒子成人。 儘管生活不如人意,但韓婆婆自小篤信天道 ,從不怨天尤人,為人樂善好施,生活十分儉樸。 「做人不要貪小便宜,公道一點,見別人窮就去幫人。你有一碗飯,就分半碗給人。」 韓婆婆這句話在空蕩蕩的家中迴響,格外響亮 。她拾荒為生 ,卻把收入捐予本地慈善機構。...